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孔仲起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

2010-06-08 15:22:5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徐建融
A-A+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曾以中国山水画家蒋彝描绘英国德温特湖风光的一幅作品《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年)为例,说明“图式—修正”之间的变换关系,他指出:“蒋彝先生当然乐于使中国惯用手法适应新的要求,他要我们按照中国人的眼光来观看英国景色。也恰恰是由于这个缘故,把他的水墨画跟浪漫主义时期描绘同一题材的一幅石版画作比较大有裨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语汇是那样丰富、那样凝固,以致经常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艺术家只为那些可以用他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母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跟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四周不断变化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这种心理定向,可以称之为传统精神。‘创新’不是‘取代’而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孔仲起《汉堡印象》(l988年)的诠释。说起来,汉堡的风景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图式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然而,画家笔下的《汉堡印象》却洋溢着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墨精神。画面近景老树槎桠,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干湿浓淡,搭配的疏密聚散,自有荣茂之色,而与李成、郭熙“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树法渊源有自。树下淡扫的沙渚、空明的春水,尤得水晕墨章、虚实相生之妙。远景若隐若现的汉堡宫殿,则如海市蜃楼,缥缈恍惚,思出象外,味之弥永,不出传统界画的规范。由此足以窥见,传统图式决不仅仅是针对现实的中国风景创造出来的,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和心理定势代代相沿,甚至当你在描绘异国风光的时候,它也顽强地在起着支配的作用。
  孔仲起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传统绘画对于山水精神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老子》则云“道法自然”。所以,“自然”也就是“道”,就是世界万象万有的最终根源和最后归宿。个人的自我意识即本真,率真之性是一个小宇宙;中国的民族意识在于返璞归真,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世界的空间意识则是无所不包、无穷无涯无尽藏的大宇宙——这三者归根到底是同一的东西,即“自然”之“道”。
  中国山水画历来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之所以必须同时“中得心源”,正因为画家所师的并不是造化的外貌,而是内涵于造化之中的“自然”之“道”,它与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同构律动。因此,尽管中国画历来强调“心画”植根于个人意识的必要性,但这个“心”并不只是一种个人的东西,而是属于全民族、全世界所共有。于是,传统的图式作为建构于人类集体表像基础上的标准性符号,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传承效应。因为作为“第二自然”,它们同真山真水一样内涵着“道”的律动。明乎此,便不难明白,为什么源于江南风光的董、巨图式,源于关陕风光的范宽图式,或者源于齐鲁风光的李成图式,不仅有助于画家驾轻就熟地处理中国风景,而且同样有助于画家得心应手地应付异国景物。
  孔仲起在传统的修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无论南宗还是北宗,也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重彩还是泼墨,他都旁览博取,兼收并蓄。这就使他拥有丰富的图式语汇,去规范多样的物理世界。最能代表他的传统功力的,是他的成名作《浙江潮》。巍峨的六和宝塔,沉沉的钱江大桥,滔滔的浙江怒潮,有撼天地之势,令观者心胆俱壮!从这幅作品,明显可以看出对宋李嵩《观潮图》的借鉴,但同时又分明修正了李嵩的图式,熔铸了画家的自我意识、中国的民族意识和世界的空间意识于一炉,展现了“人类普遍的感情和开阔的胸怀”。
  “神鳅怒决沧溟水,浪沸波腾亘天起。巨灵劈山山为开,玉龙卷雪从东来。腥风撼地坤轴剖,长江万古雷霆吼。雄威欲吞吴越军,强弩三千皆缩手。金堤既成事已非,钱塘江上开皇畿。雕阑玉槛照东海,贪看秋潮忘黍离。中原不复民易主,百万貔貅宿沙渚。倚楼望潮潮不来,六帝同归一丘土。人间废兴何代无,谁能耽东思艰虞。良工不解写无逸,丹青却作观潮图。”——这是张仁近的《题李嵩观潮图》诗,诗画相为印证,说明浙江潮在民族精神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孔仲起的《浙江潮》,显然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意义,它所涵容的,不再是中华民族在封闭条件下的泱泱自足,而是在开放形势下的振兴、崛起、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这,也正是孔仲起所孜孜以求的“个人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的融汇,以及“人类普遍的感情和开阔的胸怀”,标志着传统图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沛然的生命活力。
  《黄山揽胜图》长卷,是孔仲起又一件深入发掘、发扬传统精神的力作。明徐霞客曾极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山水画为中国画的大宗,而黄山则为中国山水画最具典范意义的一个永恒母题,绘画史上,留下了多少为黄山传神写照的名家、名迹,也就绝非偶然。孔仲起的这幅作品,与一般描绘黄山片断的作品不同,他力求以现代的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黄山、表现黄山,他将迎客松、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梦笔生花……尽收笔底。因此,展卷云海飞动,松涛吟啸,奇峰耸秀,元气淋漓,真宰上诉。这就一变传统黄山图式的隽秀,而是将隽秀与壮拔糅为一体。画法以勾笔、泼墨交施互用,笔墨相会又相生发,气脉一贯而极氤氲之致,真所谓“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石涛)。
  清恽南田云:“群必求同,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此(山水)画中所谓意也。”山水画之意,是面向无限和永恒的呼唤,是人类生命进程中永远不可消磨的精神追求;传统山水画艺术之树,也将因此而常青不朽。读孔仲起的山水画,更加坚定了我对美术史的这一文化学认识。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孔仲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